欢迎访问中国普法网

中国普法网

中国普法网 > 刑事辩护 >

无罪化处置—一块拒执案件的办案总结

www.cqsgmx.com 2025-04-19 刑事辩护

拒执案件争议不少,在团队近期办理的一个拒执案件中,辩护律师注意到,被告人虽推行了对涉案汽车抵押的行为,但该行为发生在实行裁定作出之前,不拥有构罪首要条件。即使根据自诉人的看法,觉得收到《实行公告书》之后抵押汽车即应认定为拒实行为,但该自诉人提供的书证存在缺陷,不可以证明被告人签收《实行公告书》的准确时间。本案历经四个月,最后通过律师团队的不懈奋斗和法官的公正裁决,准许自诉人撤诉,被告人获得了无罪化处置。

1、案件事实

(一)被告人方某成为被实行人经过

被告人方某于2015年11月13日作为连带保证人签订《还款合同》,为方某之兄方某1、嫂杨某向自诉人张某某借款人民币1000余万元的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上述债务经公证处公证,并制作了公证书。因方某1、杨某未能如期履行还款义务,自诉人张某某向公证处申请,公证处于2016年3月23日出具了《实行证书》,张某某以此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实行,人民法院于同年3月28日依法立案,方某系被实行人之一。

(二)被告人方某抵押汽车的经过

被告人方某于2016年3月30日作为抵押人,与方某1、杨某、李某签订《还款协议》,方某1确认欠李某律师费及借款共计80万元,方某1承诺于2016年12月31日之前偿还本息。方某1、杨某、方某自愿以各自名下汽车办理为方某的债务设立抵押担保。同日,方某与李某签订《汽车抵押合同》,约定将方某名下东风日产牌汽车一辆抵押给李某。同年4月14日,双方基于抵押合同,办理机动车辆抵押登记,抵押权人为李某。因方某1、杨某名下的汽车当时已被别的人民法院查封,故仅有方某名下的汽车办理抵押登记成功。

(三)被告人方某配合法院实行工作事实

在实行阶段,被告人方某与自诉人张某某曾于2016年5月5日在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谈话,张某某陈述称“方某与我达成共识,将一处房地产私下供应,归还银行贷款后其中400万元支付给我,余款由方某自行支配,我也申请法院不冻结方某名下的财产”。双方并未约定400万元的给付期限。同年7月4日,人民法院出具实行裁定书,裁定冻结、划拨杨某、方某1、方某存款1000余万元,在存款不足时依法扣留、提取、查封、扣押、冻结杨某、方某1、方某应当履行义务的部分财产。
7月5日,人民法院查封了方某名下汽车,8月17日,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本次实行程序。截至2016年11月1日,方某已经履行约定支付给张某某400万元。至此,方牟主观上觉得其已经履行了实行和解协议约定的义务,不必再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2020年6月11日,自诉人张某某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实行,法院出具实行裁定书,仍认定被告人方某为被实行人。对此,方某提出异议,觉得其与张某某之间已经和解,不应被认定为被实行人。法院于2021年9月28日作出实行裁定书,支持了方某的异议请求。张某某不服,向上级法院提起复议,上级法院觉得证明方某与张某某实行和解的证据不足,故仍觉得方某有义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仍属本案的被实行人。此后,方某不服,向高级人民法院提起实行监督,即使这样,方某也还是积极配合,于2022年3月3日在实行法官的见证下,将汽车交予张某某。

(四)自诉人张某某刑事控告过程

自诉人张某某觉得被告人方某构成拒不实行判决裁定罪,先申请法院实行庭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但实行法官觉得本案不构成犯罪,故未移送公安机关;张某某遂自行向公安机关控告,公安机关觉得没犯罪事实发生,不予立案;张某某又向人民检察院提出复议申请,人民检察院觉得证据不足,赞同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

2、辩护建议

2023年2月,笔者同意方某委托担任其辩护人,笔者从拒执罪的构成要件切入,发表了深入浅出的辩护建议,具体看法如下:

(一)涉案汽车抵押发生在实行裁定作出之前,不拥有构罪首要条件

依据2002年8月29日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讲解》(以下简称《2002立法讲解》),《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备实行内容并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为依法实行支付令、生效的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所作的裁定是该条规定的裁定。

本案中,人民法院针对公证债权文书出具裁定的时间是2016年7月4日,而签订《汽车抵押合同》的时间是2016年3月30日,办理抵押登记的时间是2016年4月14日,均发生在裁定作出之前,故没有拒不实行的犯罪对象,构成该罪的最基本的首要条件就没有。

(二)汽车抵押行为系基于合法债务,不应付其进行否定评价

早在人民法院作出实行裁定之前,被告人方某就与李某等人签订了《还款协议》,想为其兄方某1所欠李某的债务承担抵押担保责任,在此基础上签订《汽车抵押合同》,合同约定须办理抵押登记,不然李某也可以依据此合同向法院起诉需要方某配合办理。正是基于对协议的遵守,所以才办理抵押登记,该行为合法有效,绝不是基于逃避实行的目的。

对于自诉人张某某所称“方某免费将汽车抵押给案外人”,辩护人不认同。在案证据足以证明方某将汽车抵押给李某,有《还款协议》作为支撑,并不是免费。至于方某以抵押担保的方法自愿加入方某1的上述债务,不应作出否定评价,其实,本案中,方某也自愿加入了方某1欠张某某的债务,二者性质相同,都能证明方某有意愿替方某1承担部分债务,并不是为了逃避实行刻意为之。

(三)被告人方某没推行自诉人所称的“拒不解押”的行为

依据《2002立法讲解》的规定,《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有能力实行而拒不实行,情节紧急”,须因行为人的拒实行为导致判决、裁定没办法实行。

自诉人张某某所称方某“拒不解押”,并非方某“有能力实行而拒不实行”,而是方某真的没能力实行。被告人方某是案外人李某的抵押人,在方某1或者方某没归还其债务的状况下,只有抵押权人李某才有权利解押,方某根本没解押的权利。在方某的薪资和公积金账户都被冻结的状况下,方某也没经济实力通过偿还李某债务而解押。假如要解押,方某就要向第三人还款,向自诉人的还款就会受影响。所以,无论汽车解押与否,都不会导致自诉人损失的扩大,车和钱是欠自诉人债务的一体两面,只能选择一项。

除此之外,在法院作出实行裁定之前,自诉人张某某已经明确表示不再冻结方某名下包含汽车在内的财产。案件之所以终结本次实行,是由于暂时无财产可供实行以偿还张某某的全部高额债务,与本案汽车是不是抵押、何时抵押均无关联。即使将汽车拍卖偿还张某某,因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并未实行完毕,实行案件仍然会“终本”。

(四)被告人不符合拒执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被告人方某根本没意识到抵押汽车的行为有任何不合理之处,更没拒不实行判决裁定的故意。方某是方某1的亲弟弟,替哥哥的债务承担汽车抵押担保责任,并将汽车抵押给哥哥的债权人,类似现象在社会中时有发生。即使是本案的自诉人张某某,之所以能通过实行程序拿回400余万元的回款,不也正是由于方某替哥哥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吗?所以,方某没认识到抵押汽车有任何不合理之处。《还款协议》及《汽车抵押合同》的时间发生在2020年3月30日,早于实行裁定作出的日期,也早于实行公告书送达方某的日期,上述事实均能表明,抵押汽车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拒不实行判决裁定。

被告人方某不懂法律,即使熟谙刑法且对拒执罪有充分的理论研究的人,在事发时的2016年,也会笃定地觉得拒执罪的犯罪对象是法院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而不包含公证债权文书,在判决、裁定作出之前所推行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构成拒执罪。在实行过程中,方某觉得自诉人张某某已经明确表示不再处置方某的财产,也没办法意识到后来张某某第三以其作为被实行人申请恢复实行,并扣押其汽车。当张某某申请恢复实行时,汽车抵押的行为早已发生数年,且方某的确没经济实力归还第三人钱款进而解除抵押,绝不是故意拒绝实行。

(五)自诉人提供的指导案例与本案并不是类案

自诉人张某某在进行刑事控告的过程中,提供了《刑事审判参考》第1396号指导案例作为支持其论点的依据。但辩护人对此不可以认可。张某某提出的看法是“判决、裁定前转移财产导致法院没办法实行,依旧构成拒执罪”。但,该指导案例实质的看法是:“为逃避实行,在民事判决确定前转移、隐匿财产等,并指使别人作伪证,导致人民法院判决长期没办法实行的,应当认定为拒执罪。”显然,自诉人所提看法与该指导案例的实质看法有显著差别。

本案与该指导案例并不是类案,差异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被告人方某的目的不是为了逃避实行;二是,本案没有民事判决,仅有实行裁定;三是,本案没有转移、隐匿财产的行为;四是,本案没有指使别人作伪证的行为;五是,本案是没办法全部实行,而不是全部没办法实行;六是,本案部分不可以实行是什么原因与方某抵押汽车的行为无关。因此,自诉人提供的指导案例不可以对本案的裁判起到参照用途。

(六)自诉人提交的《实行公告书》回执日期不明

即使根据自诉人的逻辑,觉得被告人方某收到《实行公告书》后抵押汽车的行为视为拒实行为,但,现有证据也不可以证明被告人签收《实行公告书》的准确日期。第一,邮件的签收日期为3月9日,但寄出邮件的日期却是4月6日,明显存在矛盾;第二,签收日期中的“9”明显与被告人书写的身份证号码当中的“9”不是同一人的笔迹,且该邮件存在退回再寄的状况,不可以证明被告人签收的日期。第三,被告人签字明显与其在笔录中的签字不是同一字体,实行回执并不是被告人所签。因此,被告人所称没收到过《实行公告书》的辩解属实。

3、总结与考虑

本案是一块典型的拒执罪案件,历经四个月,自诉人最后撤诉,被告人获得无罪化的处置。从拒执罪构成要件的角度,被告人方某没推行拒不实行判决裁定的客观行为,案件没办法实行与汽车被抵押没因果关系,方某主观上更不具备拒不实行判决裁定的目的和故意,依法不应认定犯罪。需要说明的是,《刑事审判参考》第1396号指导案例与本案并不是类案,经律师对案件的深度分析和对证据的精确把握,最后案件获得了较为认可的结果,也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引使用方法条

刑法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
安徽律师 北京律师 北海律师 长春律师 长沙律师 成都律师 大连律师 东莞律师 大理律师 福建律师 福州律师 广东律师 广西律师 贵州律师 贵阳律师 广州律师 河北律师 河南律师 湖北律师 湖南律师 海南律师 合肥律师 杭州律师 吉林律师 江苏律师 江西律师 昆明律师 辽宁律师 兰州律师 宁夏律师 南京律师 南宁律师 青海律师 上海律师 山西律师 山东律师 四川律师 陕西律师 沈阳律师 苏州律师 深圳律师 天津律师 唐山律师 无锡律师 威海律师 武汉律师 厦门律师 西安律师 云南律师